来源:新华食品
10月21日,第二届中国肥胖指数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京发布。研究表明,中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北方胖子偏多,南方胖子较少。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
数据显示,北方地区人群肥胖率(BMI≥28.0)平均超过35%,而南方地区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专家表示,纬度越高的地区,天气冷,人们运动少,代谢慢,是肥胖的主要成因。在东北高寒地区,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动的习惯,造成肥胖率居高不下。辽宁省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地区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明显,肥胖率比全国高出7.3%。
而南方地区肥胖率普遍偏低。据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12年贵州省成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1%和11.9%。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造成中国肥胖地图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其中十分关键的原因是天气热导致当地人代谢快。除了天气因素,肥胖还可能与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广东为例,广东胖子排名全国倒数,与广东人膳食观念上一贯保持传统不无关系。”王京钟说。而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摄入量越来越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并且北方人更爱“喝一杯”。这更造成了北方人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累积了肥胖的因素。
研究报告同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城市居民肥胖率亦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肥胖人群比例均超过40%,其他城市平均为27%。北京三年一次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也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4年全市18-79岁常住居民肥胖率由19.1%升至21.9%,这意味着,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肥胖。除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大城市较快的生活节奏与高强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间接原因。
王京钟表示,肥胖本身是一种慢性疾病,同时它又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需得到足够重视,实施对于肥胖的有效干预,科学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