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把守在全球航运咽喉要道;而垄断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四大粮商则是粮食供应的巴拿马运河。笔者相信,这个局面,与粮食产业结构的沙漏型形状以及WTO框架的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干预粮食市场、出口补贴以及进口高额关税受到很大限制息息相关。
1985年以来,除了1996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然而,自去年6月俄罗斯因气候原因宣布出口禁令以来,世界粮价上涨热潮突然被点燃,不到半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价格分别较上年涨了74%、55%和18%。难怪世人惊呼,粮食危机卷土重来了。
笔者相信,这是资金和预期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各粮食出口国急于套现天气溢价和预期溢价导致的,并不是一次粮食危机。因为即便2010年主要粮食产品减产,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2010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约为22.39亿吨,仅比2009年低1%左右,仍是历史上的第三高产量。此外,世界粮食库存充裕。据Globserver预测,由于独联体国家输出小麦的大幅下降以及欧洲、北非的干旱等原因,2010年小麦产量比2009年降低近4.7个百分点,然而由于小麦饲料消费连续下降,对2011年小麦库存的预测于是被上调为1.84亿公吨。也就是说,消费需求供给的不平衡即使有也很有限,况且是供给略大于需求。
其实,粮食产量和需求处于长期的动态平衡之中,农产品价格的蛛网效应非常显著。世界谷物理事会的主要农作物供需数据显示,上次粮食危机期间,世界共有大约1500万吨小麦的供给缺口,但2008年至2009年,供给则要多出4800多万吨。可见,2010年的些微减产并不构成价格半年来巨幅波动的原因。行内研判,今次粮价上涨,实际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向他国转移金融危机的亏损所致,关键机制就是粮食产业链多年来形成的因沙漏型结构而形成的四大巨商对流通领域的垄断,这是WTO力推贸易自由化引致的世界粮食市场不断一体化的结果。
随着航运和世界贸易的扩展,粮食产业链逐渐形成了沙漏型结构形状。上下游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极低,而中游的粮食贸易便被以ABCD四大粮商为代表的超级大公司掌控。四大粮商,三家美国公司,一家法国公司,均有上百年历史,随着国际贸易自由畅行的进程,在全球主要生产区和销售区的力量早已不可撼动。A公司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是当今世界第一谷物与油籽处理厂和世界第五大谷物输出交易公司,控制了世界主要谷物流通, B公司邦吉(Bunge)是全球最大油料商,在巴西等主要产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C公司嘉吉(Cargill)最为神秘,其粮食交易居世界之首,可公司公开信息却少得可怜。D公司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是法国最大粮食贸易商,对俄罗斯市场有显著的话语权。
世界的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之所以令人生畏,恰在于这个被四大粮商控制的全球市场结构。更叫人不安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对粮食生产普遍采取保护措施,但在乌拉圭回合后,各国放松了关税、国内支持以及出口补贴。在WTO的框架下,粮食贸易自由化促使粮食进一步在全球自由流动,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粮食贸易商的规模效应于是进一步凸现。
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在1990年前,粮价和出口受到政府严格控制,但在《农产品仓储法》后,巴西政府不断从粮食仓储业务中退出并积极鼓励私人建库。此外,由于此时巴西通胀严重,政府不断收缩农业信贷政策,四大粮商则趁势在巴西大肆扩张,通过向上游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获得稳定的粮食供应,加大仓储设施建设,提升对渠道的控制能力;通过并购巴西陷入困境的下游加工企业,增强在产业链的整体话语权。不出数年,四大粮商已控制了巴西大豆行业的75%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2001年签定了《中美贸易协定》,其中农业条款部分对于农产品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做了明确规定。同年我国加入WTO,此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大豆市场。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为由,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近20年来的低点,于是期市豆价一路高歌猛进,几乎翻倍。中国企业以每顿4300元吨的价位和美国签下800多万吨的购买大单。岂料2004年起始,国际大豆价格急跌过半,国内企业陷入绝境。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中国大豆加工产业。所幸,我国粮食收储领域目前还未完全放开。不过,随着中国关于限制外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四大粮商很有可能在上游种植以及粮食收储等环节上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动作。无疑,若不改变产业结构和游戏规则,国内保护屏障的削弱将会使国内粮食市场处于四大粮商的直接威胁之下。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前景,我们得及早拿出对策来。
(作者系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