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裂土捡蚌壳锁眉沉默
19日下午,温家宝来到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万亩大麦示范田。他蹲下身子,拔起一棵大麦。持续8个月干旱,大麦只长了不到一尺高,麦穗干瘪。他又抓起地里土块,掰了掰,基本没水分。温家宝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当有人告知曲靖数百万亩农作物因旱绝收时,温家宝叮嘱当地干部要做好最坏准备,安排好群众生活。
库容160万立方米的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干涸见底,库底泥土裂开条条缝隙,泥块像梅花桩一样,触目惊心。20日下午,温家宝踩着库底干裂土块走了100多米,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
叮嘱节水 拒老乡倒茶
温家宝非常关心人畜饮水情况。19日下午,温家宝走进芳华镇蔡官营村,许多村民和预备役民兵正在挖沟。温家宝在沟边蹲下了解情况,鼓励大家想方设法打井修渠。当村民告知百姓每人每天可获25公斤政府送水时,温家宝叮嘱村民,水来之不易,要节约用。他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我相信一定能战胜这场旱灾。”
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海子村。听说村民要等两个小时才能接到水,温家宝叮嘱说,“再打一口井,大家就不用等这么长时间了。”接着,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在水窖打水,温家宝拎起绳子打上一桶,看到水很清,他满意地点点头。在院子里,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为总理倒茶,温家宝微笑婉拒:“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
见旱涝保收田欣慰笑了
20日上午,在召夸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区,当地负责人告诉总理,通过平整,土地“今后可以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无虞。”看着成千上万亩红土地连成一片,温家宝欣慰地笑了。
20日下午,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旁的庄稼地里,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用营养袋和肥床培育玉米苗。温家宝在草垫子上坐下来,往一个个塑料袋里添加营养土,并称赞大家想了这么多办法。他说,面对旱灾,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群众努力更重要。
部署工作强调两手抓
19日和20日晚,温家宝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和座谈会。他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 灾区直击
云南曲靖多地用水困难,有村民排队48小时方能取到水
村民商定接水规则遏制哄抢
3月21日,曲靖市罗平县城入口处,竖立着“爱之圣地 金色罗平”的广告牌。罗平县以80万亩油菜花闻名。今年,2个月的花期只维持了不到一个月。该县工作人员说,“原来要请一千对情侣在‘国际油菜花节’上亮相,结果一对都没有”。罗平人说,人喝水都成问题,哪还顾得上油菜花。
传统水窖全部失效
作为全省雨量最多的地区,罗平最主要的蓄水设施就是水窖。全县有中小水库22座,坝塘83座,2万多个小水窖是农村主要的蓄水方式。调查显示,该县80%以上的蓄水设备干涸,全县12个乡镇全部陷入旱困。
罗平县中心城镇罗雄镇,23个村委会,只有靠近县城的10个通了自来水,另外13个只能自己想办法。
罗平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地质结构复杂,石漠化严重。罗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凃勇说,“由于县里基础水利设施薄弱,加上很多村子地处山区,落差达到700米,导致水利工程无法顾及。”
城区通过限时限量供水,仍能坚持。农村则多依靠小水窖等维持,久旱无雨,记者走访的多个村庄,常规蓄水方式几乎全部失效。
村民找水时差点丢命
大旱之后,作为团山村正副村长,熊和生与孙德武最大的烦恼是村民的用水问题。村民学会了循环用水,洗脸之后洗脚,洗脚之后喂牲口,早已不知道洗澡的滋味。即便这样,村里基本饮用水仍成问题。
他们曾号召村里人集资挖井,应者寥寥。烦恼之际,两村长便与两村民商量如何找水。“何不寻找免费的水源?有个村民提议去问村里的老人。”熊和生说。
于是,熊孙二人成了找水队队长,他们挨个找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打听,老人们给出了几个地方,并告诫说:“那里深得很,危险得很”。
找水队随后定下了三个山洞,开始勘探。“第一个目标很快就放弃了。”孙德武说,“那个洞在深山里,车都进不去,拉不回。”
第二个目标是个近80米深的直洞,村民吊着绳子下去。“刚放下去不到10分钟,里面的人喊‘不行了,不行了,呼吸困难’,洞里缺氧啊。”孙德武他们只能放弃。
第三个洞,离村子不远,20多米深,斜洞。找水队觉得有戏,队员兴冲冲地往下探。洞口不足一人宽,非瘦小者不得入。一村民身背抽水机,自告奋勇下了洞。柴油抽水机“突突”作响,瞬间浓烟充满了洞穴。村民一看不妙,赶紧爬出,竟昏倒在洞口。众人七手八脚抬去抢救,保下一命。
“我们一看,这不行啊,为了喝口水,命都要丢了。”孙德武说,随后政府资助了一台电动抽水机,村里用水才有了着落。
起初,抽水时断时续,越来越少,两村长很着急。孙德武说,估计能撑10多天,肯定还得找新水源,希望能打上一口井,但村子没钱。
洞中挑水多滑倒
马场村村民比团山村村民好。村子海拔,超过1500米,住着156个人。大旱让村里的油菜籽几乎绝收,村长张保安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人均损失2万元。”
村里有一个喀斯特溶洞,人们叫做金竹洼洞。下藏村里的宝物——水。此洞深110多米,记者空手进入,洞内漆黑湿滑,稍不小心就会滑倒。洞内曲折,怪石嶙峋,空手来回,亦要花上20多分钟。
55岁的龚家才和村里人一样,每天要入洞挑水。初入洞者,多滑倒。人挑两桶水,一步三滑,即便不倒,一挑水见了天日,也只剩一半。
“每次出来,全身大汗,疼痛,四肢无力。”龚家才介绍,这110米距离,他得半个小时。从洞里出来,翻过一个山头,到达一公里外的家中,还得半小时。孩子外出打工,他与老伴每天的用水需挑两趟。现在,政府配上了一套抽水机,才免掉了挑水之累。
领水争吵无法杜绝
大洼子村,13岁的高自取在井口打水。水近枯竭,只有筷子粗水柱流出。半个小时,他勺满30多公斤水,跟其他小孩一起拎回家。
由于地处山区,这个井是该村500多人唯一水源。做饭、饮用,每人每天只能用五六斤水,洗脸不能超过半矿泉水瓶。
从今年1月份开始,村民为水躁动。村民潘红高说,“干旱来了后,我们这就找不到半点水源了。村里有些老人因为水压力倍增,做饭水不够也会吵架。”村民赵关生记得开始时,人们蜂拥抢水并发生争吵。
村里负责人说,后来商讨出一个规矩,限时限片取水。比如说,一个时间段内由这10户取水,换个时间段,取水人也换。
这种方法维持了一个多月,就有人打破规则。“这户人家说要做饭,让他先打。那户人家说渴得不行了,也要先打,秩序很快被人情打乱。”潘红高说,“现在,所有人排队,限量一次勺一挑水。”
取水量减少,排队的人从早到晚,绵绵不绝。“全村每户打一次水得花上48小时。”潘红高说,即使这样,仍有人插队,争吵仍无法杜绝。
不过,年轻人也会帮老年人义务送水。“现在要保证水有人接,希望不吵闹,不浪费。”村里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