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经距离发生在2008年9月的全国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年有余,中国乳业已经全面复苏。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乳业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然而,这家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熊猫”)的企业却让外界再次感受到三聚氰胺幽灵飘荡的丝丝寒意。就在20多天前,位于陕西的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据了解,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业内专家王丁棉介绍,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监管,这令人对此次事态的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抱有疑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对于,此前负责调查此事的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宣传部人士表示,一切情况说明,均要以此前政府的新闻稿为参考。但记者在新闻稿中也并未看到对于延迟通知的任何解释。
在熊猫乳品被曝光的第二天,也是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全国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来自三鹿等22家奶制品责任企业对问题奶粉事件的道歉短信。短信中写道:“决心以此为戒,杜绝不合格产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
行业乱局重新抬头
无论是上海熊猫还是陕西金桥,被查出的问题产品,均是使用了此前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源所致。
根据陕西方面公布的信息,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来自在2008年10月复检时,将不合格样品偷梁换柱后,一直存放在库房中,并在去年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也是使用回收炼乳,但来源不明。
“这说明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王丁棉告诉记者,早在去年6月,曾有一饲料商向他透露,自己从一奶粉经销商手中购买了六七万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准备用作饲料。当时,王丁棉给他的警告是,“小心坐牢”。
在王丁棉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包括问题产品从企业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曾被公众所质疑的一个地方在于,回收的近万吨的三鹿奶粉如何销毁、销毁途径,大部分没有完全公开的信息。也有多位网友发帖询问,三鹿之外的涉嫌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为何听到的是召回信息,却惟独没有销毁公告。
此前,包括王丁棉在内的业内人士的另一个担忧是,目前紧俏的奶源问题不得到解决,也势必影响未来乳业的安全。
乳业的复苏、企业的扩建,正带动对于奶源新一轮的争夺。
事实上,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事发于中国奶业整体复苏之际,或非偶然,“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缺,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王丁棉忧心忡忡,“这种状况下,最不能大意的就是质量检测。奶源一旦紧缺,就会加水,或者添加其他什么物质;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抢奶,则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尺度放宽。”
8个月前的案件
而上海熊猫事件另一疑问是,为何政府部门在查处了8个月之后,才把情况通报给公众?有上海当地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行业内人士其实也在此前就知道了这一事件,但是被告知要“保密”,“不能说”。对于原因,他仅表示,“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
在去年年底案件公开之前,上海熊猫乳品已在系统内被几次点名,但外界所知寥寥。而最先给予极大关注的,乃是一家名为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浙江熊猫”)的企业。两家企业均为乳品生产企业,且名称相同,仅是所在地有所不同。
浙江熊猫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早在去年4月底就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杂志中看到了这一消息,但并未引起多大注意。去年11月26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主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对于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重拳打击,严厉处罚,并在会议上特别点到了“公安部挂牌督办了上海‘熊猫’炼乳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案”。
陈竺的“点名”,让浙江熊猫感到不安,于是,他们“赶紧出了一个律师声明给经销商”。
上述浙江熊猫人士口中的杂志消息,实质乃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9年4月29日下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质监局的《关于上海质监局查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伪劣乳制品情况的通报》(国质检执函【2009】201号,下称“《通报》”)。
根据记者获得的这份《通报》,上海市质监局在4月23日,发现了“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少数批次中老年高钙奶粉(标称生产日期2009年4月1日)、含乳调味品和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通报》同时表示,上海质监局在当时随即按照市政府的指示会同有关部门对该企业全面进行检查,并发现了其使用回收的炼乳作为生产原料的恶劣情况。此后,上海市质监局已责令上海熊猫乳品停止生产,封存了所有的问题成品和原料,并组织力量查清问题成品流向、全力组织召回工作。而上海市公安机关已对涉案人员立案侦察。
据悉,目前上海熊猫乳品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起诉。
“现在处于公诉阶段。”上海市质监局宣传部方面告诉记者。
问题企业起底
元旦前的案件披露,让浙江熊猫再次遭遇误会。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熊猫的名气远大于上海熊猫。资料显示, 浙江熊猫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炼乳生产企业,位居同行业第一。
浙江熊猫方面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发布法律声明之前,公司已经对上海熊猫的情况做过调查。上海熊猫为原籍在温州苍南的几个自然人股东投资组建,其注册地在上海奉贤区,为独立法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原名为上海宝熊乳品有限公司,后经四川省一家企业授权、许可使用了“熊猫”字号(该企业注册了奶粉类的“熊猫”牌商标),更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
而浙江熊猫为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投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公司字号“熊猫”来源于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授权许可的注册商标“熊猫”牌(注:该商标注册产品范围:炼乳等)。
“浙江熊猫公司和上海熊猫公司为不同的投资主体在不同的地区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均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投资或产权的法律关系。”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显示,上海熊猫由温州人王岳超在2001年创立,王岳超是大股东,其他的3名股东均是他的亲戚。王曾自称自己从事乳品生产经营有10多年,在来上海前,他在温州即生产乳品。
上海熊猫与三聚氰胺的瓜葛,在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中已经展现。在那年9月1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公布了国家质监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491批次产品的紧急专项检查结果,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上海熊猫生产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查了5件,有3件不合格,其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达到619.00毫克/公斤,仅次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2563.00毫克/公斤)。
记者联系到转让商标的四川雅安熊猫乳业有限公司,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在1999年初将自己所拥有的“熊猫”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了上海熊猫,允许其生产“熊猫”品牌的奶粉。不过,这一商标使用权为十年,在2009年1月2日已经过期了。
在三鹿奶粉事件过去1年多以后,三聚氰胺再次回到了公众视野中。2009年12月31日,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这一风波的背后,折射出该公司股权归属关系或许并不那么简单。
三聚氰胺阴影卷土重来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据报道,这家公司生产的4批次奶粉和4批次含乳调味品“炼奶酱”三聚氰胺超标。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超标的原因是这家公司违法将三聚氰胺超标的回收炼乳用于回炉生产;同时,该公司还使用了由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因三聚氰胺超标被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明令禁止销售的奶粉原料。
“目前所有涉嫌超标的产品均已下架。”上海市质监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本次事件主要由该局操作,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负责对外发布信息。该负责人还透露,“现在事件已进入司法程序阶段。”
据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结果,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嫌疑人将被依法起诉;同时,上海公安部门已将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相关嫌疑人移送宁夏公安部门处理。
涉案公司同属一家企业?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本次事件很快得到了有效处理。但为何在曾引起如此重大危害的情况下,仍有企业铤而走险,而且在本次事件里,竟有两家企业涉嫌涉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本次事件尚存诸多巧合与疑点,涉案公司背后的股权关系或许并不那么简单清晰。
在本次事件官方公布的信息中,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与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是一对神秘的“难兄难弟”。在都使用“熊猫”作为品牌名称的背后,不禁让人怀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
一家来自温州、名为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该公司一份多年前的企业简介中记者发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海南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与上海光明乳业合资成立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光明熊猫乳品有限公司都是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不过,在该公司目前最新网页的企业简介上,以上内容已不复存在。
根据该公司多年前的介绍,其子公司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综合工业开发区。1月4日,记者致电该开发区进行咨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有一家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在其中,不过目前已因违章而关闭。据记者了解,这与本次涉案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设厂位置以及最新情况相符合。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致电光明乳业公关部相关负责人,核实内蒙古呼伦贝尔光明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的消息。“确实曾有过一家内蒙古呼伦贝尔光明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该负责人如此告诉记者,“不过已是4年~5年前的事了,双方有过短暂的合作,而且对方公司所占股权比例也很小。”
相关单位与光明乳业的证实,从侧面说明了多年前的该份企业简介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如果都曾是一家企业的下属子公司,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会使用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禁售奶粉原料。”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认为。
浙江熊猫与问题熊猫无关?
据了解,在2009年11月30日,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曾发出律师声明,声称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查处当地一家冠名“熊猫”的公司涉嫌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一事在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上无任何关联。同时,日前温州当地某报纸刊出新闻,表示“问题熊猫并非温州熊猫”。
1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驻上海营销中心,希望该公司相关人士就其多年前的控股情况进行解释,不过却被工作人员告知,经理正在出差,无法回答该问题;同时记者还致电该公司总部以及该公司委托发表律师声明的律师事务所,但都没有采访到相关负责人员。
据有关媒体过去的报道,本次事件涉案企业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岳超是经营乳品多年的温州商人,巧合的是,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温州的公司。
究竟这几家企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仅仅是空穴来风还是历史遗留亦或是其他的某种关联?《每日经济新闻》将会在未来继续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