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导下,水利部近年提出并积极实践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促进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了用水需求的过快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田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然而,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并未改变,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统计数据表明,现状全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亿多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农业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特别是当前北方冬麦主产区旱情持续发展,造成部分群众饮水困难,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0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起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现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即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保障和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
陈雷强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并严格执法监督,即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当前,要重点做好以取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配置,推进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的水资源保护,推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为方向的水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的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以促进节约用水为目标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夯实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提高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的水资源管理水平等项工作,努力实现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