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采取历史上最大的央票发行,并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不懂得央行票据和经济紧缩的关系,更不明白此时发行巨额央票的意义。从本次天量票据的发行来看,央行紧缩政策至少三年,对楼市来讲,未来三年房贷紧缩的大局不会改变,楼市将顺着现行的下降通道稳步的往下走三年。
中国民众可能对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金融工具比较熟悉,而对央行票据比较陌生。通俗来讲,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等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它的发行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个人不能直接投资。2007年我国央行票据的交易商共有52家,除中金公司、3家证券公司、4家保险公司和2家基金公司外,其余的均为商业银行。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会根据市场状况,采用利率招标或价格招标的方式,交错发行3月期、6月期、1年期和3年期票据,其中以1年期以内的短期品种为主。
值得充分重视的是,央行本次发行的票据中,三年期达到900亿。一次发行长期票据达900亿,只能说明两个原因:一是央行对未来紧缩政策执行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个态度,也是央行的基本立场;二是央行发行长期票据尽管不是针对楼市来的,但影响最大的是楼市,因为楼市最需要的是长期资金。
上海社科院杨咸月博士说:央行票据主要用于承担短期政府债券的功能,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熨平货币市场波动和引导利率走势发挥了重大作用。首先,央行票据承担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职能。例如,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使我国外汇占款巨幅增加。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负面影响,央行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发挥其冲销功能。其次,央行票据可以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防止信贷过快增长。目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票据的认购主力是商业银行,定向央行票据更是主要面向资金面宽裕尤其是贷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行。第三,央行票据可以用来熨平货币市场波动。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投机资本对国内房地产等市场的投资将会影响国内经济,由此产生的经济波动需要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因此,今后的货币政策将会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央行票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央行票据有助于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央行票据因其灵活性和主动性而成为货币市场的“风向标”,引导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相关债券市场形成相应期限的市场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其一级市场收益率逐渐成为利率的定价基准。当然,要充分发挥央行票据的功能,还必须做好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的合理组合。
针对本次央行天量发行票据,许多专家做出了一些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春节长假过后,央行的紧缩力度将持续性加大。而除了在对冲的数量上下功夫外,央行还将会多管齐下,加大对流动性的深度对冲力度,本周公开市场加大三年央票的发行量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是信号也好,还是方向标也罢,他给市场传达的就是一个回收资金,遏制流动性的实际措施。
中国政府部门对宏观调控的态度和立场不尽相同。昨天,发改委著名专家樊纲先生就指出,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不是一定下来就三年、五年不变了的"长期政策",而是必须根据总供求关系的变化来相机抉择、及时调整,但当时就要见效的短期政策。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出现了流动性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的实际情况,2007年的货币政策实际已经趋于从紧: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加上公开市场上数额很大的对冲操作,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些货币政策都具有"从紧"的特征。在更高的决策层面上,从2007年年初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到年中提出的"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年末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是决策者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适当明确地调整了政策的方向。"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是对当前货币政策具体操作趋向的一种肯定,也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
樊纲先生的意思很明显,宏观调控的政策会有所松动,甚至改变。这可能也是中国一大特色,政府的号令可以朝令夕改,理由是,情况在发生变化。我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起码还要坚持五年以上,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来推进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而不能让一个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说改就改。幸好,央行票据的发行传达了一个积极的而且十分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货币政策上坚定不移的执行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并由此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现其房价的理性回归。
再用三年的时间理顺中国经济的次序是很有必要的。君不见,除一线城市过度投机的区域房价开始下行外,还有大量的泡沫堆在那儿,中国的CPI指数已经突破7%,热得烫手;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是摆在那里,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坚持中长期的紧缩政策是符合中国国内面临的现实,是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的,更重要的是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